肱骨外上髁是指前臂伸肌總腱與肱骨的銜接處,此處周圍的軟組織慢性炎症,即稱作肱骨外上髁炎。因為在網球選手身上很常見,因此又稱網球肘,但並不局限於運動員,從事建築木工、搬運裝修、烹飪、家庭主婦等職業的人也很容易發生。如果疼痛病症是出現在肘部關節內側的,則為肱骨內上髁炎,或稱高爾夫球肘。
症狀最明顯的就是肘部關節外側感覺痠痛,當手部提、握或拉重物時痛感加劇,並會延伸至整個前臂外側,更有甚者肘關節可能變得無力而且僵硬,嚴重到日常生活中的持筷、拿杯子、擰毛巾、開門、握手及寫字都有障礙。紅腫發熱、前臂痛及伸肘疼痛也是其症狀。
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致病機轉,在於前臂伸肌總腱的過度使用,導致肌腱與肌肉附著處的損傷發炎,周圍組織的母細胞開始病變退化,最終造成肌腱不堪使用,影響前臂和手腕伸展的功能。病程發展可分四個階段,第一期是明顯傷害所引發的可逆性發炎反應,第二期是長期反覆勞損所引發的非可逆性肌腱病變,第三期肌腱出現部分斷裂、纖維化或鈣化,第四期則是第三期的持續惡化,可能導致肌腱完全斷裂。
任何需要大量使用前臂伸肌腱的活動,長期下來若不經適度的休息與調節,都可能積勞成疾,在慣用手引發肱骨外上髁炎。例如刷油漆、打網球、壁球、釣魚、舉重等手臂高舉過頭的出力動作,或經常重複擰毛巾、拖地、切肉、炒菜的家庭主婦,類似的還有上班族,經常外展前臂敲打鍵盤、使用滑鼠。其他危險因子包括:年齡增大、肌腱韌性與耐力降低、抽菸等等。另外,運動姿勢不良直接造成患部受傷發炎,意外的挫傷、骨折、脫臼等,也可能導致肱骨外上髁炎。
自我診斷方式是做旋臂屈腕測試,將前臂往外旋,腕部微彎,肘部伸直,如果這時手肘出現疼痛,即可能罹患肱骨外上髁炎,可至醫院專科接受核磁共振掃描或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加以確診。
好發族群
工作或生活中會頻繁使用到前臂伸肌腱的人,如經常要提舉重物的搬運工、建築工,前臂需用力旋轉的運動員(擲標槍、手球、網球、攀岩),以及手部工作繁重的家庭主婦、電腦族等。
三十五歲以上成年人,特別是四十至五十歲之間。
本身因運動傷害或其他重大意外創傷,傷及前臂和手肘的人。
盡量避免手肘與前臂的肌肉處於負荷過度的狀態,在施力搬運或工作時,如肘部關節感到痠累,最好稍作休息並分段進行,絕不勉強。
生活中無法避免重複旋轉前臂、伸屈肘腕關節的單一動作,如家庭婦女、水電工、廚師、電腦打字員等,可於忙碌之餘自我按摩或熱敷前臂與手肘。
學習使用正確的手部姿勢,重物應以雙掌朝上來搬運,盡量不手掌朝下去提起。
平時多做一些伸展手腕及前臂的體操,一方面可舒緩長時間固定的姿勢,一方面可鍛鍊上肢肌力與韌性。
做家事時,如擰毛巾或提水桶,盡量用雙手分工合作,買菜時宜以推車取代提菜籃,拖地也應適時用腰腿的力量去分散手臂的負擔。
運動前做足暖身操,伸展雙臂,特別是手肘和手腕的熱身。打網球、壁球等運動,尤其須注意握拍的正確姿勢;運動器材選用上,如球拍大小、網線張力以及拍框材質也都要留意。
已有輕微病症出現者,除接受專科物理治療外,平日也應減少工作量,必要時配戴手肘護具。
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:可分為局部外用及口服兩種劑型。局部外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以暫時緩解疼痛,且無特別副作用。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對於疼痛緩解也有一定效果,但其腸胃系統的副作用,會限制其用藥。
局部類固醇注射:局部類固醇注射可以快速而顯著的緩解疼痛,患者反而可能因疼痛迅速緩解而增加肘部活動量及負重,造成高復發率;類固醇會顯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,進而減少肌腱張力及糖胺多醣基質的形成,增加肌腱退化及斷裂的機率,故相較於其他保守性療法,局部類固醇注射的長期預後不佳。
體外震波治療:體外震波可以促進肌腱的血管新生以及增加TGF-β及IGF-Ⅰ的表現,可能藉此而刺激細胞增生及組織再生,協助肌腱炎的復原。
運動與物理治療:緩解疼痛、減少過多負荷、並輔以運動治療,方能達到促進復原與功能重建的目的。常用的物理治療包括筋膜與軟組織鬆解術、按摩、高電壓直流電刺激、及肌力訓練。
手術治療:非手術療法對於大多數患者有療效,但仍有5~15%患者會再發。對於慢性頑固性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,在保守治療6-12月仍無效時,可考慮進行橈側伸腕短肌肌腱清創術,70%以上的患者可獲得良好的療效,進而回到職場或運動場。